标题:
吡非尼酮在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中抗纤维化作用研究
讲者:
吴超琛
单位:
广东省人民医院
播放:
3004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
1.观察吡非尼酮治疗CTD-ILD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2.了解吡非尼酮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的抗纤维化作用。
3.阐明吡非尼酮对HLFs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
纳入确诊为CTD-ILD的患者,在0月、3月、6月和12月时随访进行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测试、6分钟步行距离和HRCT评分,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各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建立博来霉素诱导鼠肺纤维化模型,分别给予吡非尼酮或相应体积的溶剂灌胃治疗,均在第28天处死后取肺脏组织,随后进行H&E、Masson染色和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手术获取正常肺组织进行分离原代人肺成纤维细胞(HLF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CTD-ILD肺脏病变组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dU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检测α-SMA和ATF3,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ATF3和p-Smad3的蛋白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α-SMA、ATF3和Ⅰ、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慢病毒载体携带ATF3shRNA或对照shRNA感染体外培养的HLFs并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
PFD组与CTR组相比,PFD组患者在第12月时FVC、TLC和DLco均得到显著改善(p值分别为0.044、0.017和0.001),而在第6月DLco明显增加(p值为0.033)。在随访期间与初始时间点相比,PFD组TLC在第3月即开始有明显改善,随后维持相同水平(p值分别为0.046、0.030和0.056),FVC和DLco在第6月开始有明显改善(p<0.05)。用吡非尼酮治疗3月后PFD组影像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1、0.010和0.036)。在随访期间PFD组炎症评分逐渐降低,而对照组则未观察到这种变化。吡非尼酮用药期间,患者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乏力、呼吸困难、咳嗽、皮疹和消化不良,在临床对症处理下可减轻或消失。
在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中,预灌胃吡非尼酮可减少小鼠肺部结构破坏程度,降低胶原沉积,改善肺部纤维化。造模组小鼠肺组织中α-SM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吡非尼酮干预组小鼠。
CTD-ILD肺组织和造模组小鼠肺组织ATF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然而吡非尼酮能降低ATF3在肺组织的表达。在TGF-β1诱导下HLFs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分泌功能能力显著增强,p-Smad3和ATF3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吡非尼酮预处理HLFs能有效地抑制TGF-β1诱导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分泌功能和运动功能,下调p-Smad3和ATF3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ATF3 敲除的HLFs其对TGF-β1刺激后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α-SMA和p-Smad3的蛋白水平均下降,其反应能力均明显弱于正常的HLFs。
研究结论
吡非尼酮能改善CTD-ILD患者肺功能结果和影像学评分,减少肺结构破坏、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程度,其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ATF3/Smad3通路从而减少HLFs表型转换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