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的比较: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试验
讲者:
李向
单位:
安徽省六安市立医院
播放:
1526
论文摘要:
目的: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的比较。
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7家医院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心脏骤停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肺复苏方法分别采用标准心肺复苏和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资料注册登记采用Utstein模式。主要观察指标:自主循环恢复率,次要观察指标:出院存活率。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复苏期间的血压、自主循环恢复病人的复苏时间、24小时内和大于24小时的存活率、出院病人脑功能评分等指标。数据处理应用SAS 9.4版软件,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以25%分位数到75%分位数区间[M(P25,P75)]表示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共有243例完成Utstein 心肺复苏资料注册登记,观察组126例,对照组117例。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组80例自主循环恢复,标准心肺复苏组34例自主循环恢复(63.49% vs 29.06%,P<0.0001)。出院存活率(42.86% vs 20.51%,P=0.00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内存活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42.5% vs 55.8%,P=0.1035),大于24小时存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7.5% vs 44.2%,P=0.0009)。自主循环恢复的病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0(5.0,15.0)vs 20(10.0,30.0),P=0.0002]、心肺复苏期间收缩压[90(80,110)vs 75(65,82), P<0.00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脑功能评分为1分的病人两组分别为14例和2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 vs 8.3%,P=0.0056)。
结论: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存活率等方面均优于标准心肺复苏,且操作简单而易于向普通民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