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讲者:
庄越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播放:
3176
论文摘要:
目的: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可引起皮肤、心、肺、肾脏、胃肠等全身各脏器的损害,针对SSc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也无规范的疗效评价方法,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综合的疗效评价体系和探寻更加有效、安全的新疗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免疫原性低,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是SSc治疗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SSc疗效评价体系,观察UC-MSCs治疗SSc的疗效和安全性,为SSc的治疗探索新途径。
方法:SSc疗效评价体系包括对疾病活动度、生命质量、皮肤、微循环、肺脏、炎症及免疫的评估。以欧洲硬皮病研究组活动指数(ESSG index)作为SSc疾病活动度的评价工具;采用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AQ-DI)和简式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命质量;将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RSS)与皮肤厚度和弹性(超声测量)相结合,作为评估皮肤受累程度的客观指标;同时记录肺功能指标;在评估微循环方面,通过肢端溃疡数量和面积、甲襞毛细血管镜(NVC)半定量评分、皮肤温度(红外线测温仪测定)进行综合评价;此外,炎症和免疫的评估包括血沉、CRP、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和全血T细胞亚群比例。入组2015年5月~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SSc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传统治疗组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第0天、第7天、第14天和第6周给予静脉输注UC-MSCs。运用上述SSc疗效评价体系,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及UC-MSCs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入组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随访12周后,联合治疗组的ESSG index评分下降了1.65,传统治疗组下降了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合治疗组MRSS评分下降了5.28,传统治疗组下降了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的皮肤厚度明显降低(P=0.003)、SF-36躯体疼痛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P=0.008;P=0.02)、肢端溃疡的平均数量从2.5下降至0.3、溃疡面积明显缩小、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增生明显(P=0.006),而在传统治疗组未观察到上述指标的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方面,联合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加重,传统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肺部细菌感染。
结论:SSc疗效评价体系可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估SSc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UC-MSCs联合常规药物治疗SSc优于单用常规药物治疗。UC-MSCs可作为SSc的临床治疗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