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 了解真实世界首次IVF促排卵周期患者累计活产率情况,分析影响累计活产率的相关因素,争取找到最有效单次超促排卵增加活产率的最优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医三院生殖中心进行IVF/ICSI-ET助孕数据,此期间IVF新鲜取卵26826周期,其中常规卵巢刺激周期、首次IVF/ICSI-ET助孕17978周期。按照获卵数、患者年龄等因素分组分析,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累计临床妊娠10452次,累积妊娠率为58.14%(10452/17978);累计活产8928次,累计活产率为49.66%(8928/17978)。按照获卵数分组,当新鲜周期获卵数≤5个时,首个促排卵周期累计活产率为21.89%;当获卵数在6-10个时,累计活产率为43.09%;当获卵数为11-15时,累计活产率为56.18%;当获卵数为16-20时,累计活产率为60.60%;当获卵数>20时,累计活产率为64.59%;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活产与否结局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95%CI 0.933-0.955)、女方各种不孕因素、获卵数(95%CI 0.959-0.973)、2PN受精率(1.144-1.17)是显著影响活产结局的因素,另外,单纯应用hMG启动促排卵(95%CI 0.572-0.997)、应用短方案促排卵(95%CI 0.563-0.723)是显著降低累计活产率的高危因素。在<35岁人群,获卵≤10个的人群累计活产率为44.15%(2018/4571),显著低于获卵>10个的人群63.03%(5288/8390),多因素分析显示不孕年限长(95%CI 0.970-0.999)、女方因素、2PN受精率(95%CI 10.97-1.119)、应用短方案促排卵(95%CI 0.649-0.869)是显著影响活产率的因素;在≥35岁人群,获卵数≤10个累计活产率为21.79%(636/2919),而>10个累计活产率为47%(986/2098),差异显著,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这组人群,男女双方年龄(95%CI 0.804-0.861, 0.962-0.995)、男女双方混合不孕因素(95%CI
0.674-0.991)、2PN受精率(95%CI 1.100-1.144)是显著影响累计妊娠率的因素,而应用长方案较超长方案、短方案和拮抗剂方案有优势。
结论 单个促排卵周期累计活产率随获卵数增加而明显增加,且和女性年龄、2PN受精率显著相关,应用FSH起始周期较单纯HMG起始周期有更高活产结果,短方案促排卵活产率明显降低。